close
覺得自己正在被剝成碎片......
雖然感覺是真的,但是都幾歲了還能如此的敏感?
嘛,關心台灣政治只是想盡量把碎片付在一個更大的東西上面。
可是幾天後選舉就結束了,幾天後,又得另外想辦法。
突然很想吃菠蘿麵包。雖然不是太喜歡吃。
之前的文章寄給學校的中文雜誌社(創刊),評論的意思好像是我寫的東西一文不值、思緒混亂。
評論者很認真,幾乎每兩行就有話可以說。而我跟著她的思路便不斷地給自己挖洞,想:「啊,我當初那樣寫究竟是什麼意思」,同時也佩服她可以帶著她的思路,在一句一句的衝擊之後仍把整篇文章看完。
每個人的包袱都很重哪,而的確,像「Going My Home」裡到的一樣:「世界不是只是由看得見的東西組成的喔。」
我也很困擾,究竟要不要去努力看見別人那看不見的動機。
編輯是否要更加努力地去解碼那些有些混亂的文字?而作者是否要更用心地去猜想讀者閱讀的時候會有什麼感受?
市民是否要就事論事,還是要把每個事件、候選人的每一句話都(輕輕鬆鬆地)歸納為同一個動機、同一種理念底下的產物?
我認為,文學還是要看清楚整個架構、主旨比較好;但是政治的話,猜想動機是沒用的。政治,還是看清楚每一句話,每一個活動,每一個政見,誰比較好,而不需要懷疑動機。
以上。
全站熱搜